上海配资
周长风
改革开放40多年来,自1982年出版的《济南风情》始,多方面介绍当代济南的图书可谓多矣。其着眼点不外乎推动旅游、招商引资、讲述市情。以延揽海内外人才来济工作生活为出发点编纂出版图书,《我在济南刚刚好》则是第一本。这本书是由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编写,济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。由此可知,在新的历史时期,人才工作对于一个城市持续、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,亦可见济南市委、市政府招贤之诚恳,纳才之迫切。
《我在济南刚刚好》书影
全书分为七章,向海内外人士全面介绍了济南的地理、产业、交通、科技、文教、历史、景观、市政建设、民俗生活等诸多方面,尤其是详细讲解了对来济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各项扶持、服务政策。一本口袋书,体量不大而内容丰富,文字、照片、图表、二维码皆备,既如从山阴道上行,使人应接不暇,又条目井然,查阅便捷。这不仅对外地人来说,是一部当代济南的小型百科全书,即使我这样专注研究济南文史十多年的土著,阅读中也时时有意外之惊奇,许多内容闻所未闻,不仅慨叹济南变化之日新,发展之月异啊!
《韩诗外传》云:“夫太山不让砾石,江海不辞小流,所以成其大也。”人才流必将带来信息流、技术流、资金流;新市民也必将带来新理念、新文化、新事物。一个地方唯有吸纳八方人才,才会增添活力,破除禁锢,引发突变,实现持续跃升。我曾选出自古至今济南十大赞美语,包括济南人耳熟能详的“海右此亭古,济南名士多”(唐代杜甫),“齐多甘泉,冠于天下”(宋代曾巩),“济南潇洒似江南”(宋代黄庭坚)“有心长作济南人”(金代元好问),“济南山水天下无”(元代于钦),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(清代刘凤诰),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”(清代刘鹗),“泉城自古是诗城”(当代徐北文)等,10条里竟没有一条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的作品。这足以说明,建城之初的济南之所以发展成今天的济南,今天的济南要想书写明天的辉煌,离不开外地人才的大量涌入。
2025年8月22日《我在济南刚刚好》新书发布会在山东书城举行
对外地人才来说,《我在济南刚刚好》有很强的实用性,这是它显性功能,而它还有隐形功能,即字里行间蕴含着济南的文化精神,或者叫济南人的价值观,外地人才在阅读、使用这本书时,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。
讲到济南人的价值观,我认为其中应有两个主题词。
一是“包容”。民国时期的济南籍学者张天麟在《论山东人的性格》一文中说:“山东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长子。”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《中国历史精神》一书中说:“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,譬之于西方的希腊,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。自古迄今,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。”钱穆还对人说:“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,就是道德的精神,而山东人可说是中国道德精神的代表。”
济南位于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、齐文化与鲁文化交汇相融之处,自古是通都大邑,明初以降为山东首府,因此袭用张天麟、钱穆两先生的说法,可以称济南人是齐鲁文化的长子和代表性传人。那么,济南人身上传承了中华民族及山东人什么样的品性呢?很突出的一点,历史上济南人享有“敦厚阔达而多大节”(元代程文《遂闲堂记》)的赞誉。这是说济南人诚朴宽厚,开朗大度,节操高尚。令外地人感受深刻的济南人的美德,最突出的恐怕要数大气热情、不欺生、不排外,甚至予以外地人格外的礼遇和照顾。“包容”意味着开放,“包容”有利于和谐。
《我在济南刚刚好》新书发布会与会人员合影
二是“礼贤”。山东自古崇文尚学,是礼义之邦。济南更是有敬士礼贤的风尚。杜甫诗句“海右此亭古,济南名士多”,即是赞美济南有众多的本地和外来的名士。在“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”“知识分子是臭老九”的年代,多少城市与不相识的人打招呼称“师傅”,而济南坚持称“老师”,便是传统未失的例证。牢固树立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新的观念,营造任人唯贤、唯才是举、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,培养造就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,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施展才华的空间。这些正是“礼贤”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“我在济南刚刚好”是济南市的城市人才IP,这次以一本书来全面展示,令人有“读罢更觉泉城好,有心长作济南人”之感。“刚刚好”乃“正合适”之意。一个人初到济南,“刚刚好”自是一种欣悦的状态,若他来济南一段时间,在济南市人才政策的扶持和保障下,事业风生水起,生活称心如意,他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?我希望是“我在济南杠杠好”,即“非常好”,相信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本地与外地来济人才如此。明年,或者后年,是否可以采访选择济南、筑梦济南,大有成就或小有成就的人才,聆听与记录他们的心声,再编写一本《我在济南杠杠好》呢?
上海配资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